对于西安园林景观与城市生态的平衡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专访,就以西安园林景观为例来说明一下。
记者:城市生态建设,尤其是西安园林景观与西安城市化进程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化解?
潘家华: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仍需不断向前推进。从西方经验来看,最终并非达成百分之百的城市化,而是维持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结合中国农业生产、食品安全的现实状况,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该在70%-75%左右,如果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大约1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我们要达到这一动态平衡的水平,至少还需要20年时间,这一任务仍很漫长而艰巨。
当前西安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较大城乡差距,城市提供的社会服务远高于农村地区,城市的就业机遇和待遇也远高于农村地区,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而城市西安园林景观设施的规划、涉及、建设和维护运行,难以满足需求。
二是全国空间布局不均衡,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匹配。由于一线城市垄断优质资源,人口往往集中于一线城市。若将优质资源分散到中小城市,则可以缓解这一状况。比如北京可以把清华大学搬出去,就跟英国的牛津剑桥一样,建成一座大学城,估计大约可以分散30万-50万人口;再比如医疗资源方面,如果把一些知名医院迁到郊区,既可以扩大医院规模提供更好服务,城市内部的拥堵问题也可以相应减轻。
这两方面问题若不改善,大城市将会进一步扩张,中小城市则会继续萎缩,矛盾日益集中。而且这种情况下大城市本身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风险,比如北京的用水问题。
记者:对于西安城市来说,目前可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西安园林景观建设?
潘家华:我认为西安城市首先要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考虑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需要。目前很多城市没有发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今天建明天拆,既浪费能源又破坏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西安园林景观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提到的规划不仅是指地上设施,也有地下空间的开发。现在许多大城市由于地下管网的混乱产生了各种问题,中小城市应尽量避免重复这些错误。
二是改变原有线性的生产方式,由生产—产品—垃圾这样的单线方式转变为循环发展的方式,减少垃圾废物的产生,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能效,淘汰落后技术。因此中小城市在产业选择和进入门槛方面必须要明确标准,应根据城市定位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三是倡导鼓励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强西安园林景观的建设。我一直在说,当前社会某些引向消费的风气是非常不可取的,中国虽然国土广大,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因而一定要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活观念和方式。